查看原文
其他

华大基因成长史1999~2022

乘风印象 乘风印象 2024-06-04

我有时候也会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看我写的文章呢?最近每天都有看了文章加我的人,我一般会问下姓名和工作单位,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另一方面改好备注,万一有需要的时候也找得到彼此。

目前来看,加我的人60%是IVD行业的,剩下的40%当中,有一半虽然不是IVD行业,但大致也属于医疗行业的范畴。最后的20%什么行业的都有,做投资的比较多,他们对生物板块感兴趣,希望通过提炼一些有深度文章中观点,作为决策依据。

时不时有人说,我的文章定位很好。其实哪有什么定位呀!我自己创业过八九年,那段时间日夜思考的就是关于企业发展,个人成长,公司战略相关问题,所以逼出来了这种思维习惯。

那时候太年轻,总想着为了梦想奋斗,甚至连赚不赚钱都没放在心上,总觉得事情做好了,一定能赚钱的。现实是,当你的思想高度超过你的能力水平时,会被反复拉回地面,按着摩擦。直到你清晰地认识到,理想和情怀是不能当饭吃的。

当然,我并不是个例,所有有过梦想的人,都曾有过类似的阶段,也包括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今天要讲的主角华大基因背后的最大功臣。不过在介绍汪建的传奇故事前,我还是按照惯例,先介绍一下华大的成长史。

华大基因的成立背景——“跟踪/追随”

198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提出。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回忆,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逐渐演变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科学竞争的态势。

英国桑格基因组研究中心门前曾经有张大海报,写着:“buy one or get one free?”意思是即使要花钱,英国也必须选择参与进来,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对杨焕明、于军、汪建等人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汪建等人当时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工作。在他们对面的,正式当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研团队中,做的最好的实验室。那时候他们就在讨论:是不是应该把这项技术带回国内?

1997年11月,湖南“张家界”会议,杨焕明、于军、汪建等人就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议题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孕育了中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未来。

1998年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但当时国内科技界对于是否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争议较大。

1999年,怀揣爱国情怀的汪建等人“自作主张”,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向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交了注册申请,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后的第六个加入该组织的国家,成功拿到全球顶尖基因科研圈的门票。

华大基因发展历程的这一阶段,主题与当时中国国家科技发展的定位一样,被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称为“跟踪/跟随”。

这个发展历程,集中于BT(生物技术)科研领域,积极筹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过程,严格来说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上的跟随行为。当时所接触的基因测序技术,也是比较原始的凝胶电泳,成本高效率低,每天最多只能做200个碱基。

不过,正是这最初对全球人类基因组科学研究的跟踪和追随,为接下来的同步与超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大基因的幼年期发展——“参与/接轨”

1999年9月9日,为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为人类基因组计划而生。

2000年4月,袁隆平、朱立煌、汪建三方共同签署《关于开展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研究》协议,水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2000年6月26日,克林顿与布莱尔共同宣布由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六国16个中心共同承担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

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得知这一消息后,接见并表扬了汪建、杨焕明等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华大基因从此开始被大众所熟知。

2001年1月21日, "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在杭州市西湖湖畔成立,目的就是完成水稻基因组计划。

2001年10月12日,中科院、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宣布: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水稻基因组项目据说花费两亿多,华大也因此欠下了一屁股债。但汪建认为,这个项目是华大独立完成的,给华大带来了“国际影响力”,花的值!

2002年,华大基因牵头中华协作组,承担10%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2005年10月27日,该计划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2002年4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学术论文。

这个阶段早期,由于种种原因,华大基因一度转战杭州,远离京城和国家体系。不过,已经开始与世界生物科技接轨的华大基因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爱国情怀,并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事件中做出巨大贡献。

2003年4月,华大基因在国内第一个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

2003年4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华大,称赞科研人员“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2003年4月,中科院宣布在华大基因基础上组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003年5月,华大向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SARS病毒诊断试剂盒。

2004年,家蚕、家鸡文章分别发表于《Science》、《Nature》(封面文章)。

2004年5月21日,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测序,同时开发出了相应的检测试剂盒。

2004年12月30日,印度洋发生海啸,代表中国政府、由华大方瑞派出了一支海啸遇难人员DNA鉴定救援组赶赴泰国海啸灾区参与救援。

2005年2月1日,水稻基因组计划“精细图”研究成果论文文章发表在《PLoSBiology》2005年第3卷第2期上。

2005年7月1日,由华大方瑞完成的海啸遇难人员DNA检测结果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政府移交给泰国总理他信。

2005年10月27日,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发表在英国杂志《自然》上。被《Science》评为2005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第一位。其中,华大牵头中华协作组,承担了10%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

2006年10月18日,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享有“DNA之父”称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教授来到我单位参观访问。

2006年10月23日,为期3天的“2006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当晚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时期的华大基因是科研为核心,所从事的工作也基本都是偏向科研性质和公益性质。

水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家蚕、家鸡基因组等科研成果先后登上《Science》、《Nature》封面。其中,水稻基因组计划更是见过来引用次数做多的一篇生命科学论文。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华大基因的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规模化产出模式初步成型。当时使用的是毛细管测序法,效率已经比最初的凝胶电泳提高了十倍,已经具备了规模化产出的基础。

不过,由于当时的毛细血管测序技术和鸟枪法成本范围固定,下降空间有限,因此在2006年出现新的合成技术后,华大基因再次撞上传统科研体制墙。

执着于大科学发展理念的汪建等人,也再一次萌生了脱离体制的想法,整个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也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华大基因的青年期发展——“同步/超越”

2007年2月,华大健康(现华大医学)事业部正式成立。

2007年6月1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现“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成立。

2007年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并在《自然》封面文章发表。

2007年12月,《科学》杂志报道“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图谱”工作。

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完成后,华大基因在王俊的倡导下,又提出了百人基因组计划,将基因组图谱扩展到100个黄种人、100个黑种人以及100个白种人。

2008年1月22日,“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2010年10月28日在《自然》发表。

2008年5月,华大参与“5 · 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监测可能的突发卫生和传染病事件。

2008年10月,华大完成大熊猫基因组测序。

2008年11月,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09年1月,华大农业植物平台成立。

2009年3月20日,香港华大成立。

2010年1月,华大基因购买了Illumina公司的128台HiSeq 2000测序仪,成为全球测序通量最大的基因组中心。

2010年1月11日,武汉华大成立。

2010年3月4日,《自然》封面发表“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12月17日,入选《科学》杂志“本十年卓见”。

2010年4月27日,美洲华大在波士顿成立。

2010年5月17日,欧洲华大在丹麦哥本哈根成立。

2010年7月,《藏族基因组群及藏族人基因组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

2010年10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桑格研究所以及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在2008年初共同启动的“千人基因组计划”,成果于2010年10月28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10年底,日本华大在神户成立。

2011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依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深圳国家基因库。

2011年6月,华大破译德国致死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原体基因组,并在《新英格兰医学》上在线发表研究成果。

2011年9月1日,天津华大成立。

2011年10月,华大基因学院成立。华大基因学院致力于国际化开放办学,建立“以项目带学科 、带产业、带人才”的新型培养方式。

2011年11月,华大启动“百万基因组计划”,由“百万动物”“百万植物”和“百万人基因组计划”三部分组成。

2011年11月11日,上海华大成立。

2012年2月17日,华大—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基因中心成立。

2012年4月,华大科技正式成立。

2012年7月12日,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宣布其共同创办的生物学期刊《GigaScience》首刊正式发行。

2012年9月27日,华大基因-费城儿童医院联合基因组学中心成立。

2012年11月,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在《自然》上发布了基于1092个个体的DNA变异分析,构建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变异整合图谱,华大作为该计划的发起者之一,承担了近四分之一的工作。

2013年3月18日,华大基因成功收购人类全基因组精准测序的创新领导者Complete Genomics。

这一阶段,华大基因登上了新的台阶,从上一阶段的BT+IT规模化初现雏形,发展到BT+IT、大科学与大数据的深度结合。

但是所有这些技术进步与发展成就,都存在一个软肋——所有的设备都是由国外仪器商提供。

直到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三大高通量测序仪制造商之一的完整基因组公司(CG),实现基因技术设备的国产化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华大基因也迎来了崭新发展历程。

华大基因的中年期发展——“跨越/引领”

2014年6月30日,华大基因测序仪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

2014年8月,华大联合其他机构,成功研制了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

2014年12月,华大联手20余国科学家完成大型鸟类基因组项目,28篇首期研究成果在《科学》等杂志上以专刊形式发表。

2015年10月,华大面向全球发布自主研发的首款桌面型高通量测序系统BGISEQ-500。

2015年12月18日,证监会公布华大基因拟创业板上市《申报稿》,该公司上市保荐券商为中信证券(600030)。

2016年2月23日BGI宣布在阿里云计算平台部署的服务产品BGI Online国内beta版本正式上线。

2016年,华大智造从华大基因的测序仪板块独立出来的。

2017年3月酵母基因组人工合成项目重大成果在《科学》杂志上以封面文章、专刊形式发表。

2017年7月14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基因”,股票代码300676)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多名唐氏综合征、肿瘤、成骨不全症、地中海贫血等疾病患者代表应邀上台,共同敲响了基因疾病的丧钟。

2017年11月8日,华大基因入选时代影响力·中国商业案例TOP30。

2018年10月,华大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

2019年2月,华大发布全球最大人体肠道细菌基因组集研究成果。

2019年6月,华大联合云南农大等多家科研机构公布全球首个草地贪夜蛾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2019年12月,华大参与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启动的全球最综合基因组计划。

2020年1月,华大基因成功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在之后陆续向全国捐赠超过13万人份。

2020年1月,华大基因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程序,成为首批正式获准上市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检测产品。

2020年2月,由华大基因运营的武汉“火眼”实验室开始运行。之后,“火眼”实验室陆续在深圳、天津、北京等全国多个主要城市落地,持续确保国内抗击疫情的检测需求。同时,“火眼”实验室也成为了抗疫行动的“中国名片”,从中国走向全球,在塞尔维亚、文莱、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

2020年9月,华大基因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厂正式投产,年产量达1000万人份,不仅填补了埃塞俄比亚无法生产新冠试剂盒的空白,还进一步提升当地新冠病毒检测能力。

2021年2月,《细胞》在线发表了华大主导及参与的两篇研究论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演化节点揭示了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的演化之谜。

 2022年5月23日,华大基因在公众号上发文称, 已研制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 

2022年8月,在第十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生育健康临床应用 (ICG17·RH)上,华大基因宣布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样本量突破1000万例。

2022年9月,华大基因向泰国卫生部捐赠火眼实验室。

2022年10月,澳大利亚国家检测机构协会(NATA)正式授予华大基因实验室临床全外显子测序质量体系认可证书。

这个阶段的主题汪建确定为“跨越/引领”,基因技术的通量越来越大,准确度越来越高,个人基因组成本下降到1000元以下,基因技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化时代,这个产业很有可能大于今天所有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CG的收购,为华大基因引领全球基因组学的大数据和大产业进程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更广泛意义上说,更是为中国基因产业引领世界开启了新的篇章。

华大基因的故事仍在继续...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但其实基因检测至今普及率仍然不高,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另外,从基因检测到基因治疗,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临床应用上,未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华大基因的故事仍在继续......


参考资料:

“华大基因”百度百科;

华大基因官网;

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南方网;

周梦亚,动脉网,华大基因昨日上市,18年风雨历程回顾


推荐阅读:
华大基因在生命科学领域是什么样的存在?
达安基因在IVD领域是什么样的存在?
达安基因成长史1988~2022
是谁在推动达安基因的发展?
达安基因的当下和未来
万泰生物在生物医疗领域是什么样的存在?
万泰生物成长史1991~2022
万泰生物实控人——首富钟睒睒的传奇故事
万泰生物的当下和未来
新产业在IVD领域是什么样的存在?
新产业成长史1995~2022
新产业董事长饶微——IVD行业的“另类”领导人
新产业生物的当下和未来
浅谈安图生物在IVD领域是什么样的存在?
安图生物成长史1998~2022
安图生物创始人苗拥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浅谈安图生物的当下和未来
迈瑞医疗成长史1991~2022
我眼中的迈瑞创始人李西廷
浅谈迈瑞的现在和未来
浅谈迈瑞如何在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登顶并与第二名拉开距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